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 > 話說高美 > 歷史走讀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歷史走讀

高密

 

西元1832年時的彰化縣志記載高美的舊名—高密,直至日據時代才更名為高美。高密一名的來源並不甚清楚,探究在地居民的祖籍—中國福建省泉州地區,亦無高密的名稱。但根據古地圖的資料顯示,高美地區過去有一條四塊厝溪,溪水深不見底。在西濱道路尚未闢建的時候,當地居民因必須撐船經由四塊厝溪之後才到達高美濕地之處進行漁事作業。因為溪水深不見底的緣故,人們撐船時所用的竹竿都快被溪水淹沒了,因此將高美這個區域稱為「高密」。※ 若以臺語的發音來說,竹竿的「竿」和「高」的發音相同,而「密」則是有淹沒的意思,所以稱作「高密」,或稱「篙密」。

然而「高密」為一個區域的統稱,包含了大甲溪南岸河口三角洲上的溪底、番仔寮、頂海口、魚寮、舊庄、頂牛埔、下牛埔、溪頭等小聚落。亦即現今清水區的高美里、高西里、高南里、高北里等里昔日所稱之高密庄。

因高美地區位居於清水區,高美地區的社區發展,應溯及至清水地區。而清水地區的聚落發展,則可追溯到距今約3500年至4500年前的牛罵頭文化。在清朝時期,漢人勢力還未成功推進清水地區之前,清水地區原屬泰雅族原住民的居住棲所。然而直至西元前五年時,平埔族的拍瀑拉族(Papora)將泰雅族驅趕至山區後,才在當地定居下來。清廷一直到西元1699年平定了吞宵社(通霄)動亂之後,才真正掌控了整個清水地區,亦在當時派駐了官兵防守此地。可能因為平埔族人的生產及農業技術不及漢人,進而讓漢人慢慢的佔上優勢,在西元1701年才進入清水地區開墾。

在這段時間,雖然清水地區已逐漸被開發,但高美地區於史實的記載上仍尚未看到其被開墾的紀錄。而在中部地區,西元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迫使原居於大甲溪南岸的粵人遷移至南坑庄、葫蘆墩和東勢角等地,促成清水地區的漢人再度移居。而現今所稱的三田地區(同樣位於臺中市清水區),即為後來粵人移民並定居的地區。清水地區的聚落發展依整體說來,應為源起牛罵頭文化,衍生至三田地區的發展,最後才是高美地區的開發。而此發展的沿革,亦可由在清朝乾隆末年在高美地區所建立的文興宮獲得證明。※※

文興宮

※ 蔡木森先生部分口述資料。
※※ 資料參考自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網站、蔡紹斌所著之《清水第一街-大街路,尋根溯源》,1996年初版,地景企業股份有公司。
以下地名之資料參考自洪敏麟(1993)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市府分類: 動物保育,農業發展
  • 最後異動日期: 2022-05-04
  • 發布日期: 2022-04-24
  • 發布單位: 臺中市海岸資源漁業發展所
  • 點閱次數: 855